在精益管理推行的进程中,不少企业都会遭遇一道共性难题:员工对改善活动的配合度不高。有人将其视为精益管理的 “拦路虎”,甚至断言 “员工不配合,精益必失败”。但事实上,员工配合度是精益落地的重要影响因素,却绝非决定性障碍。企业能否在员工配合度不足的情况下推进精益管理,核心在于能否找到不配合的根源,并构建一套适配的推进逻辑,而非一味强求员工被动服从。

一、先破 “根源”:员工不配合并非 “态度问题”,而是 “机制问题” 的外化
多数企业将员工不配合改善归咎于 “员工思想保守”“不愿跳出舒适区”,但深入调研后会发现,员工的抵触往往源于对精益管理的 “不信任” 与 “不理解”,其背后是企业推进逻辑的偏差:
“精益 = 增加工作量” 的认知偏差:部分企业推行精益时,将 “改善” 简单等同于 “压缩时间”“减少人员”,比如要求生产线员工在原有产量基础上缩短作业时间,却未优化流程中的浪费环节。员工感受到的不是 “效率提升带来的轻松”,而是 “额外的工作压力”,自然会产生抵触。某制造企业曾推行 “全员提案改善”,但员工提交的 “优化物料摆放” 提案被采纳后,反而因物料搬运路径缩短,被要求增加 20% 的产量,后续提案数量锐减 90%,便是典型案例。
“自上而下” 的推行模式忽视员工话语权:许多企业的精益改善方案由管理层或外部咨询团队制定,直接下达至基层执行。员工作为流程的 “第一操作者”,最清楚流程中的痛点与浪费,却没有参与方案设计的机会。当一套 “不贴合实际” 的方案强制落地时,员工要么被动应付,要么用 “消极怠工” 表达不满。比如某电子企业推行 “标准化作业”,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咨询团队设计的 “最优流程” 操作,却忽视了不同员工的操作习惯与设备微小差异,最终导致产品不良率上升,员工纷纷抵触标准化。
“只谈改善,不谈激励” 的价值失衡:精益管理的核心是 “尊重人”,但部分企业只强调员工 “贡献改善 ideas”,却未建立对应的价值回报机制。员工花费时间研究流程、提出方案,不仅没有物质奖励或精神认可,甚至可能因改善方案的试错过程影响绩效。这种 “付出无回报” 的氛围,会直接磨灭员工的改善意愿 —— 毕竟,没有谁愿意为 “不产生价值的额外工作” 投入精力。
二、再立 “路径”:从 “强制推动” 到 “价值共创”,构建适配的精益推进体系
当企业看清员工不配合的根源后,便无需陷入 “因员工不配合而放弃精益” 的困境。相反,可通过调整推进策略,将 “抵触力量” 转化为 “推动力量”,即使在初始配合度不足的情况下,也能让精益管理逐步落地:
1. 从 “要求改善” 到 “帮员工减负”:让精益成为员工的 “工具” 而非 “负担”
精益管理的本质是 “消除浪费”,而消除浪费的直接受益者,理应是一线员工。企业需转变思路,将精益改善的起点放在 “解决员工的实际痛点” 上,让员工先感受到精益的 “价值”:
聚焦 “员工抱怨的浪费”:通过调研收集员工最头疼的问题 —— 比如 “物料需要跑 3 个地方才能取齐”“设备频繁停机导致加班”“记录表单太复杂浪费时间”。优先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改善,比如优化物料配送路线、建立设备预防性维护机制、简化表单填写项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曾发现,员工每天花 1.5 小时往返仓库取物料,于是推行 “物料超市 + 定时配送” 模式,将取料时间缩短至 0.5 小时,员工无需再频繁跑腿,后续主动提出 “优化配送频次” 的改善建议,配合度显著提升。
用 “小改善” 积累信任:避免一开始就推行大规模、高难度的改善项目,而是从员工触手可及的 “微改善” 入手 —— 比如调整工作台高度减少弯腰、在操作台上增加工具挂钩避免寻找、优化交接班流程减少等待。这些改善投入小、见效快,员工能快速看到变化,逐渐建立 “精益能帮我减轻工作负担” 的认知,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改善奠定基础。
2. 从 “管理层主导” 到 “员工主导”:让员工成为精益的 “主角” 而非 “执行者”
员工是流程的 “第一责任人”,也是最了解流程的人。企业需搭建 “员工参与改善” 的机制,让员工从 “被动接受” 转变为 “主动设计”:
建立 “改善提案的闭环机制”:明确员工提案的收集、评审、实施、反馈流程 —— 员工提出的提案,无论是否采纳,都需在 3 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回复;采纳的提案,需让提案员工参与方案设计与实施,并及时告知实施效果;实施后产生效益的,需给予提案员工奖励(如现金、积分、荣誉证书等)。某家电企业推行 “提案改善积分制”,员工每提一个有效提案(即使未采纳)可获 10 积分,采纳后根据效益额外奖励 50-500 积分,积分可兑换购物卡或假期,提案数量从每月不足 10 条增至每月 200 余条,员工主动参与度大幅提升。
组建 “员工改善小组”:针对生产或业务中的关键问题,以部门或班组为单位,组建由一线员工主导、管理层或工程师支持的改善小组。小组自主制定改善目标、设计方案、推进实施,管理层仅提供资源支持(如资金、技术指导)。比如某食品企业的包装班组,员工发现 “包装膜更换频繁导致停机”,自发组建改善小组,通过研究包装膜规格、调整设备参数,将更换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,不仅提升了效率,员工也因 “自主解决问题” 获得成就感,后续更主动关注其他浪费环节。
3. 从 “单一考核” 到 “多元激励”:让精益改善与员工的 “利益” 深度绑定
员工的配合度,最终取决于 “改善行为能否带来价值回报”。企业需打破 “只看产量、销量” 的传统考核模式,将精益改善纳入员工的激励体系,让 “参与改善” 成为员工的 “加分项” 而非 “额外项”:
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:除了现金奖励,可设置 “精益明星”“改善能手” 等荣誉称号,在公司年会、宣传栏、内部群中公开表彰;对优秀的改善案例,可组织员工分享经验,让提案员工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。某服装企业每月评选 “精益改善之星”,获奖员工不仅能获得 500 元奖金,还能在车间的 “精益光荣榜” 上展示照片与案例,员工的改善积极性显著提高。
将精益改善与职业发展挂钩:对于积极参与改善、提出优质方案的员工,可优先纳入晋升、培训的候选名单。比如某机械企业规定,班组长晋升需满足 “主导过至少 2 个精益改善项目”“培养 3 名参与改善的员工” 等条件,让员工意识到 “参与精益不仅能获得短期奖励,还能助力长期职业发展”,从 “被动配合” 转变为 “主动追求”。
三、终见 “本质”:精益管理的核心是 “育人”,而非 “做事”
企业推进精益管理,表面是优化流程、消除浪费,本质是通过改善活动培养员工的 “精益思维”—— 让员工从 “被动执行” 转变为 “主动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”。员工配合度不足,恰恰是企业反思自身管理机制的契机:是否真正尊重员工的话语权?是否让员工感受到精益的价值?是否为员工的改善行为提供了足够的支持?
当企业放下 “强制推动” 的执念,转而从 “解决员工痛点”“赋予员工权利”“绑定员工利益” 入手,员工的配合度便会从 “抵触” 到 “接受”,再到 “主动参与”。此时,精益管理不再是管理层的 “独角戏”,而是全体员工的 “集体行动”,企业也能在这一过程中,构建起可持续的精益文化 —— 这,才是精益管理的最终目标。
因此,员工配合度不足,绝非企业放弃精益管理的理由。相反,只要找对方法、选对路径,企业完全可以在破解 “配合难题” 的过程中,让精益管理落地生根,实现效率提升与员工成长的 “双赢”。